月光博客 » 搜索引擎 » 李彦宏:中国改变技术

李彦宏:中国改变技术

CDF Talk(论坛演讲)是第二十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推出的创新演讲活动,活动以“我与中国共未来”为主题,邀请十二位中外杰出人士代表,分享他们与中国的故事。首期请与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一道探讨“中国改变技术”。

在中国,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数据的优势、场景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资金的优势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创新再往前推一步。

这些创新不仅仅可以让中国来用,也可以让世界来用。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创造大机会,让中国贡献属于全世界的技术。

以下是演讲内容记录:

李彦宏(Robin Li):中国改变技术(China Shaping Global Technology)

我今天想讲的话题,是叫做“中国改变技术”。

如果我们讲说技术改变中国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更加显而易见一些。确实,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过去20年,中国被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不断的在改变。

但是,当今天我们再回望过去发展路程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科技的走向。

这里面有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专利申请量现在已经是连续5年全球排名第一了。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现在占到了全球25%,达到的数量这个也是在所有国家当中排名第一的。人工智能的融资在全球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我们也看到中国近几年有很多新的初创企业、创业型公司涌现出来,很多融资量都非常大。他们在中国的很多不同的垂直行业里面都逐步地开始展现出了他们的竞争力。所以说今天中国在科技方面,无论是投入也好、还是逐步展现出来的潜力也好,都是很令人兴奋的。

我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中国今年整体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投入会达到2.5%。美国好像是2.7%还是2.8%,这个数据已经比较接近了。早期的时候我们大概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今天整体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其实是在迅速增加的。

这让我想起什么呢?就是20年前,整整20年前,1999年初的时候,我那时候还在硅谷工作,当时写了一本书叫做《硅谷商战》。

为什么写这本书呢?

就是我在硅谷工作了几年之后,也亲身经历了互联网商业化早期,就是硅谷的一些公司、也包括美国其它地方的一些公司,相互之间竞争、合作,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创新。我自己特别兴奋,把这些东西整理了一下,写了一本小书,用中文写的。

从1994年,最早的浏览器Netscape上市,到后来门户网站的大战、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以及一些传统的IT软件公司、电信公司、媒体公司不断地加入,这些年在硅谷围绕着互联网的发展发生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我那时候写这个东西其实倒不是说让它出版多少量,更多的是像日记一样记录下来以备将来自己参考。什么叫将来自己参考?1999年底我决定回国创立百度,自此之后很多年,我的案头都放了这本书。

这是因为,我觉得任何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我都可以去翻这本书去参考,我都去看一看我今天遇到的问题在过去、在美国、在硅谷是不是有其他的公司遇到过。如果遇到了,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在很多年的创业过程当中,我还是经常会去翻这本书。

我想我并不是个案,当年我们很多人,无论是在美国的人也好、在中国的人也好,都觉得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美国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在中国它也会发生。

但是20年的创业经历告诉我,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出来了很多独特的东西。

我们看到,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规模了,非常普及。中国的O2O也是渗透率远高于美国。中国的电子商务大家就更不用说了。

今天我们每个人可以不带钱包,出去到哪儿消费都没问题。我们在家里基本上是什么餐馆的菜都可以点到家里,很快就可以送到了。我们的网购也非常普及,大家上午下单、下午收货,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是因为中国的物流配送也很发达,不仅是一线城市、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其实网购都已经很普及了。

我们看到中国的购物节,比如双十一,它的总成交量是美国黑色星期五的七倍,并且还在以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在成长。

我觉得这还仅仅是开始,其实还有比双十一更大规模的活动。什么活动?就是春晚红包。

春晚是一个有十几亿人观看的节目,最近几年春晚的一个必备的项目就是大家用手机来摇红包。这个摇红包就是在用户、在普通的观众看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

但是当几亿人同时拿起手机来摇的时候,对于背后的这些支撑互联网平台就无异于是一个数据的海啸,是非常非常难以承受的。

在高峰时期,一秒钟大概是一千万次的请求,大约是双十一高峰时期的15倍左右。这样一个大流量,这么尖的一个峰值,过去几年其实压跨了每一个参与红包活动的互联网公司,都会宕机。

今年春节是百度跟央视合作做这次红包活动,所以我给团队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宕机。这个要求听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又非常非常困难。大家看到的这些数据都是全球从来没有过的,这么高的流量,这么大的负载。我们上千的工程师奋战了一个多月,最后确实是保证它没有宕机。

这里面包括各种各样的优化,各种各样的扩容。比如说,我们曾经创造了一个纪录,就是8小时之内物理地上架了1万台服务器到数据中心。那几天大概是从服务器厂商到百度数据中心,整个高速公路上平均每100公里就有一辆车是运着这些服务器到百度的数据中心去的。

上架到最后的时候,把数据中心的电梯都搞坏了,电梯不工作了,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只好这样子用手去搬,这样一台台把服务器放到了机架上,这样才保证了最后春晚丝滑的、毫无违和感的摇红包体验。

这样的峰值,我相信在全球是从来没有其他场景可以让你去实验的,让你去做的,这就使得我们的工程师,我们的技术人员有了练手的机会,有了去创新的机会。所以中国在很多地方因为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可以做出来比较不一样的技术。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自动驾驶技术。

在美国其实这项技术开展得时间更早,但是2017年我们做了一个举动。

2017年3、4月份,我们宣布了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对外开放。我们不仅是开放,而且是开源,就是源代码全部公开了。

我想这是中国对世界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个贡献。在这之前,每家都各自做各自的,你有了我也要有,所以我就从头再去做一份。

百度从2013年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我们觉得没有必要每一个创业公司再重新去发明一遍轮子。所以我们就决定把这个技术开放开源出来。

不仅是对中国开放,对全世界都开放。今天我们已经有130多家合作伙伴,有上万个开发者在Apollo开放的生态里面。

当然,自动驾驶在中国其实也有它不同于美国的特点。因为我们意识到汽车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更是大的交通问题的一部分。

街上跑的这些车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都变成无人驾驶的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路上还主要会是有人驾驶的汽车。

这就需要我们去做车路协同,甚至是在完全没有自动驾驶能力的车的这种环境里面,我们也要想办法去提升出行的效率。

比如像红绿灯,自动调节红绿灯时间,我们计算下来就可以使得通行效率提升30%到40%,这个对于大城市的拥堵会有非常好的降低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觉得在完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其实我们在部分场景可以先实现。

比如在地库里面停车,停车位可能非常窄小,人不熟练也停不进去。但是让车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它是在一个低速的环境当中。同样,在一些封闭的园区,已经实现了完全无人的驾驶。

在很多场景,我们都可以通过技术来提升效率,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Apollo不仅仅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自动驾驶平台,它也逐步地体现出来了中国的特色。

中国在很多场景上是全世界其他地方很难去复制的,我们利用这些场景,可以把技术推向一个更前沿的位置。

讲完了自动驾驶,我想再讲一下智能家庭。

这个也是现在非常火的一个赛道,其实在美国也有非常多的家庭都买了智能音箱。那么中国在这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017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上我们首发了带屏的智能音箱,这个带屏智能音箱比美国要早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

就在上个月,2月份的时候,小度在家带屏智能音箱,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无屏小度智能音箱的出货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带屏和无屏,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虽然带屏的要贵好几倍,但是它能做的事情也多了很多。它离智能助理,离对话式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更近了一步。

大家都知道,中国信息流非常发达,通过算法来向用户个性化地推荐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个服务主要是在手机上。今天我们把它也放到了带屏的智能音箱上,这样的东西也是在中国比较独特的地方。

当然在很多其他场景,我们也有很多创新。比如当你到车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车载的支架,把你的手机夹到这个支架上,你就可以完全用语音来操控这台手机,不用动手了。

开车的时候,手其实是比较忙的,嘴是闲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语音来进行操控。

再比如我们上个月发布的新的硬件“小度”智能电视伴侣。看上去它是一个很大的音箱,很长。但是它可以把一个传统的非互联网电视一秒钟变成一个互联网电视。

你只要把这个音箱跟电视一连,它就变成了一个智能的电视,所有网上的这些功能都可以实现。也可以反过来说,你可以一秒钟把一个巨大的无屏的音箱变成一个巨大的有屏的音箱,这个屏幕就是你电视机的屏幕。这些都是我们在智能家庭方面的一些创新。

还有就是我们叫做Endless Conversation。现在大多数的智能音箱也好,或者是对话的助理基本上是一问一答,你问它一句话。你说今天天气怎么样,它会告诉你今天天气怎么样。你问它3+5等于几,它会告诉你等于几。

但是我们觉得,真正的对话式的人工智能应该是多轮的。

除了它回答你的问题之外,它也可以问你问题,它也可以再向你推荐其他的相关话题。这样一问一答可以进行很多轮,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个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逐步的都实现到了小度的智能硬件里面了。

以上讲的是智能家庭。其实在面向企业的服务上也有相当大的创新空间。

大家知道,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今天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所谓的实体经济怎么能够转型升级,怎么能够创新驱动,怎么能够智能+。

这里面,我们觉得人工智能能够起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举一个例子。现在3C产品很多在组装的过程当中都需要人的肉眼去检验这些零件的质量,而其中很多零件都非常小。

比如iPhone组装插电的器件就很小,要人的肉眼去看是不是质量过关,是一个很费劲的任务。一般来说,熟练的工人干两个小时就得下来休息。

而我们用计算机视觉的方式做了一个软硬一体的机器,可以一台设备相当于十个熟练工人能够做的事情,而且它的质量还是比人工要更高。当然,占地面积这些也都比人做要少。

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如果我们用智能的方式来提升它的效率的话,这个空间会非常大,需求也会非常强烈。我忘了是马克思说的还是列宁说的,说社会一旦有了需求,就比10所大学的推动作用还要大。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在中国,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中,也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实不光是制造业,所有的企业今天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都面临着效率要提升的问题。

过去中国劳动力便宜,人工便宜,所以与其买一个软件,还不如自己多雇几个人。过去的老板也不太用智能手机,不上互联网,所以他对这些新的技术接受能力很低。但是未来他们会在这方面,或主动、或被动地去使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提升效率。

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向我们把它叫做客户关系管理,也就是CRM。

客户关系管理(CRM)在传统的软件领域其实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事情,每一家企业都独自购买一套软件。

但是在中国我们有后发优势,可以做一个社会化的客户关系管理,面向媒体各种各样的投放可以统一起来,在后台供应链也可以共享。多方的协同、开放的共享,会是将来中国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大家看到很多东西在中国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有规模。

我出生在山西省的阳泉市,这个城市其实是山西最小的一个地级市。人口大概100多万人,但是呢,如果与美国相比,比如旧金山,它是旧金山的1.6倍。

我们看到,在中国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地方的规模都是相当大的,人也是很多的。当我们有足够多的场景,当我们有足够多的数据,当我们有足够多的人才,当我们有足够发达的基础设施的时候,很多创新就会在中国首先出现。

在中国,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数据的优势、场景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资金的优势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把这个创新再往前推一步。

这些创新不仅仅可以让中国来用,也可以让世界来用。通过大规模、大数据,创造大机会,让中国给世界贡献属于全世界的技术。

谢谢大家!

李彦宏:中国改变技术

顶一下 ▲()   踩一下 ▼()

相关文章

发表留言